小说《行走的月亮》,照亮乡村振兴之路
极目新闻记者 张艳
通讯员 冯文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3月11日上午,长篇小说《行走的月亮》研讨会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来自全省的作家、评论家、文学爱好者无不被书中的那片土地上的乡情乡愁和鲜活故事所深深感染。
《行走的月亮》系武汉市文联2024年文艺精品扶持项目,由武汉市黄陂区文联主席任茂华所著,是一部反映乡村振兴主题之作,2025年春节前由武汉出版社推出。
小说《行走的月亮》封面
谈体会:女作家两度下乡挂职,亲身经历成素材
长篇小说《行走的月亮》分为上下篇,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展现了一群人建设美丽家乡的故事:上篇写的是从小在农村长大的孩子陆诚是怎样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步走出乡村,并且在成为知名企业家后仍不忘回报家乡,为月亮湾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下篇讲述了村支书安质抒在企业家安琪裕、陆嘉丰的帮助下,克服重重困难,将月亮湾建设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故事。
在黄陂土生土长的任茂华说,她在很多年以前就想写一部反映乡村变化的小说,“几次都是写了开头,后面的人物和故事情节发展受到了阻碍。为什么呢?如果写乡村题材的文学作品,首先要了解基层、农村、农村人。”
2007年,任茂华到当时黄陂最偏远的地方蔡店乡任乡长助理。在那里工作生活的一年时间里,她走过了许多村子,跟随当地乡镇干部全程参与了许多农村改革工作。10年后,她第二次下乡挂职,地点是黄陂李集。此时农村的改变已经很大,乡村全面振兴启动。
“每一次下乡,都感受到农村的变化,感触特别深。接触了一些回乡的企业家,了解他们创业的足迹,他们回乡发展的一些思路,这些人和事都为日后创作这部作品提供了素材,其中有很多相当感人。”任茂华动情回忆,“
“通过小说中安琪裕、陆诚兄弟还有安质抒等人物形象的家国情怀,我想说,月亮湾的月亮最圆,那是家乡的月亮,带着情怀,带着温度,走到哪里都能照耀着前行的路。”
在接受极目新闻记者采访时,任茂华还透露了她的一大遗憾。在该小说入选武汉市文联2024年文艺精品扶持项目后,她曾专门闭关写作完成初稿,后来又利用工作间隙紧锣密鼓修改,“按我以前的创作经验,应该要再放三个月后再来重新审视,可惜时间不允许了。”
研讨会现场(通讯员李霖摄)
谈作品:乡村振兴题材,勾勒劳动者奋斗的生动画卷
当天,参加《行走的月亮》研讨会的专家学者从不同视域各抒己见,在文本创作上给出看法或建议。
武汉市文联副主席舒辉波说,《行走的月亮》作为武汉乡村振兴题材作品,令他强烈地感受到作家保持了一种行走和观察的姿态,“作家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情感体验,是作为作家最重要的和最珍贵的东西。”
因此舒辉波还特别提到,李敬泽在《人民文学》做主编的时候说过,作家如果依赖于电脑和电视了解生活,必将流于浅薄,游离于生活之外,这是“二手生活”,作家必须深入生活,带着温度地生活,接触有血有肉有感情的生活,所以他号召作家走向民间,深入生活,用具体微观的视角去观察世界。
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长江文艺主编蔡家园称赞《行走的月亮》是近年来黄陂文学的重要收获,“小说题材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回应时代的重大问题,回应社会关切的问题,唱响了一曲新时代的征程颂歌,也勾勒出一幅劳动者奋斗的生动画卷。文字清新质朴,明亮而深情,宛如清晨草尖上的露珠,折射着耀目的光芒,又如早春新耕的土地,弥漫着泥土的芳香,读来引人入胜。”
在肯定《行走的月亮》有着比较丰富的社会含量、人性含量和审美含量的同时,湖北大学文学院原院长、教授、博导刘川鄂也指出,这部作品在表现“既见事又见人、既见人又见心”上面,尚有需要琢磨的空间,同时人物心理等细节呈现可以更细腻、丰富、饱满一些。
江汉大学副教授陈澜则建议,作为一部以黄陂故事为背景的小说,作品中出现的黄陂话被“美化了”“书面化了”,她认为不妨适度呈现黄陂话的原汁原味。还有与会者提到,《行走的月亮》如再版时可完善人物设定,对于没有前后呼应的叙述情节可以进行完善。
谈创作:文学汉军,如何对乡土文学再挖掘
从“月亮”出发,这场研讨会还引发专家、学者共鸣:文学创作不仅能够传承乡村文化,还能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与会学者认为,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月亮是一种特殊的指代,在小说中“月亮”这个美妙的意象贯穿始终,使得全书笼罩着淡淡的诗意与乡愁。
中南民族大学教授、博导,武汉市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杨彬称,她自己从头到尾认认真真读完了《行走的月亮》,“它有两点非常鲜明的表达:第一个是乡村振兴的现实主义,第二个是新时代乡愁的新意韵展示,乡村振兴的现实主义就是作者的这个‘行走的月亮’,这个成为乡村振兴的典型的月亮湾。”
她还提到中国作协推进的“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和“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呼唤武汉的作家们可以聚焦这片热土上的创业史题材,让武汉文学在新时代创造更大荣光。
武汉出版集团副总经理邹德清说,大江大湖大武汉滋养出了许多优秀的武汉作家,这群文学汉军立足本土,深入群众,联系生活,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作为一座城市出版社,将继续联手本土作家,为时代发声、为城市立传。
“文学创作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如同一束光,照亮乡村文化传承的道路。它是一把钥匙,开启乡村经济发展的大门,它像一面旗帜,凝聚着乡村居民的向心力。”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党委书记连海江如是呼唤作家们在乡村这片广袤的热土上书写时代。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笔趣阁无广告免费版下载
小说阅读 / 33.5M / 2025-02-09
笔趣阁APP官方下载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