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Logo 笔趣阁
当前位置:首页扫书对现实无力的探讨,在犯罪小说里回击

对现实无力的探讨,在犯罪小说里回击

1

身边很多人知道,我从2023年开始,就一直在尝试写推理小说(别细究推理小说和犯罪小说的区别,非本文重点)。断断续续努力了两年多,也没写出一个让自己满意的开始,原因很复杂,不一一说明,也并非本文的重点。好在一直不曾放弃过,今年又再度努力书写中,希望至少在进度上有突破。

上学时,在有限的课外读物中,篇幅不大的本格推理故事曾让我痴迷了很久;还有刑侦类的港片,引进中国的经典欧美、日本刑侦类的电视剧,相信是很多人的青春回忆。前两年还特意从网上找“绅士刑警”系列,重温过去,对记忆进行查漏补缺一番。

后来在图书馆办了卡,可以借阅喜欢的书,却发现对推理小说、犯罪小说、刑侦小说等故事越来越没兴趣,直到后来读到了阿加莎·克里斯蒂、东野圭吾的小说,还有最近读到的凑佳苗的作品,又重新对这系列的小说燃起了兴趣。

对喜欢读犯罪小说(对这系列小说的泛称)的人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就算是同一个人,理由也会不一样。我在上学时,把本格推理小说当作有故事的机智问答,后来读成熟的长篇推理小说时,厌倦了动不动就有人莫名其妙死去的情节,觉得把自己有限的看书时间放在看一个角色因何而死,着实浪费时间。

忘记看完东野圭吾的哪一本小说,那本小说带给我的感受和以往对推理小说完全不一样。在一部与犯罪有关的故事里,案件不再是唯一值得关注的本身,而是在特定规则下的人和人性。后来知道那样的推理小说被称为社会派,最近喜欢的凑佳苗也是社会派推理小说的作家。

在读《从福尔摩斯到黄金时代:100部经典犯罪小说畅游》时,其中一个观点解释了我读社会派推理小说时感受到的震撼——当小说家们决心探索造成不公正的正义体系悖论时,反讽在他们手中不再只是一种文学工具,更是一种武器。

回想自己喜欢的犯罪故事,细究起来大多是这类型。没有太多血腥情节,哪怕是很简单的故事,也会因故事中展现出的人性而反复思索。比如阿加莎的《无人生还》《东方快车谋杀案》等,东野圭吾的《放学后》《嫌疑犯X的献身》等一系列作品。

在这些故事中,迟迟不来的正义,被犯罪行为弥补。这一点不仅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能引起争议。

就像2024年末发生的“美医保高管被枪杀案”。从法律角度看,路易吉实施了杀人行为,并犯下多罪,被杀的高管也不一定是那个罪有应得的人;但从人道角度看,该保险公司通过一系列合法行为让诸多投保人利益受损、且维权无力,“正义”该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才会让人觉得它只是迟到而非缺席。

关于人性复杂的探讨,比起看现实中新闻事件的争议,相信更多人会和我一样,情愿从一本犯罪小说开始思考。

提起犯罪小说,很多人会想到“刺激”“烧脑”,往往忽略了作家透过角色对人性的多种可能的探讨。

最经典的侦探角色福尔摩斯,从心理角度看,具备高功能反社会人格特质,他的宿敌詹姆斯·莫里亚蒂教授具备相同的人格特质,但一个代表正义、一个代表邪恶。

与阿加莎齐名的“字母天后”苏·格拉夫顿,在与前夫的离婚官司中,遭受了巨大的精神折磨,让她对“与人为善,善有善报”的人生信仰产生了动摇,萌生了杀死前夫们的念头。那本详细的“作案计划”在理智和道德感的驱使下,没有付诸行动,却成为她经典代表作的素材。

不同于很多宗教的教义,有“恶念”即有罪,在心理学领域,特定的情况下,允许人在不构成犯罪的情况下有为恶的念头,甚至在面对攻击时想到反击,是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人性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都是自我力量的一部分,人的善恶由他的行为决定,而非意念。

不管是从国外流行到国内的与犯罪相关的小说,还是我们特有的公案、侠义类小说,都代表特定时代大众对公平的渴求;作者塑造的一个个经典爽文主角,则是被具象的正义化身。

如果对正义和公平的思考不过时,犯罪小说就会以各种形式出现,引导或辅助引导大众借故事探讨现实。

次条犯罪小说书单整理自《从福尔摩斯到黄金时代:100部经典小说畅游指南》,欢迎同样喜欢相关题材小说的朋友们收藏。

(本文原创,如非授权请勿转载)

节奏盒子

笔趣阁无广告免费版下载

小说阅读 / 33.5M / 2025-02-09

笔趣阁APP官方下载入口